成都世运会:“小青椒” 点亮的青春之光
2025-09-14
在成都世运会的赛场上,有这样一群年轻人,他们身着青绿色制服,被亲切地称为 “小青椒”。这一称呼,不仅源于巴蜀文化中“青”与“亲”的谐音,更寓意着他们用青春热情编织的城市温度。从重庆学生刘钦玉放弃暑假坚守岗位,到“双料”志愿者王誉璇在颁奖托盘上接住运动员的汗水,这些平凡而动人的瞬间,正以小切口折射出世运会背后的人文光芒。
志愿精神的代际传承在此生动上演。36所在蓉高校的8600余名青年汇聚成志愿者队伍,像王誉璇这样的“双料”志愿者不在少数。培训中,他们既研习外事礼仪、应急处置等专业技能,也通过“二十四伎乐”舞蹈、蜀绣体验等课程化身传统文化使者。“老带新”的传帮带模式,让志愿精神在巴蜀大地扎下深根,育出可持续的人才苗圃。
服务细节里藏着城市的智慧创新。世运村里,“小青椒”佩戴的智能眼镜自带实时翻译功能,让语言壁垒悄然消融。培训中特设的“科技工具包”课程,从无人巡防车操作到碳积分系统使用,让传统服务与智慧手段深度交融。这种“科技+人文”的模式,既提效又保温度,成为成都服务的鲜活注脚。
志愿者的脚步早已踏出赛场。宽窄巷子的“汉语角”里,他们用熊猫玩偶、川剧脸谱搭起文化桥梁。这些小事勾勒出立体的城市形象:既有“窗含西岭”的诗意,也有科技赋能的现代范儿。正如东盟志愿者陈美琳所言:“我们是成都与世界对话的‘民间大使’。”
志愿精神正转化为长效力量。赛后,服务时长可兑换青城山、都江堰门票,让奉献有了具象回馈。世运村的“碳基魔方”回收箱更将服务转化为碳积分,既助力碳中和,也培育着绿色习惯。“服务—激励—传承”的闭环,让志愿精神从赛时延伸至日常,成为城市治理的柔性支撑。
当王誉璇凝视托盘上的汗水,她触摸到的不仅是职业尊严,更是文明交流的重量。“小青椒”们用微笑、专业与智慧,将成都的温度具象化。他们或许未登领奖台,却如开幕式上的珙桐树,以和平友谊之姿,在世界舞台绽放中国青年的光芒。这份由志愿者书写的城市温度,正是成都世运会留给世界的珍贵礼物。
(作者 宋浩杰)
编辑:王梦青 编辑:刘梅梅